查看原文
其他

吴军最新分享:要趁早明白你这一辈子到底想干什么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笔记侠 Author 吴军


作者 | 吴军
轮值主编&责编 | 智勇 值班编辑 | 金木研 
   来源 l 笔记侠(ID:Notesman)

分享 l  生涯研习社(ID:xjysyyxs)


各位朋友大家好,我今天的直播题目是:《35岁以前要完成的五件事》。

五件事不是指五件具体的事情,而是指五个方面的事情:

1、做完所有的“荒唐事”
2、明白自己的使命
3、要为将来能突破天花板做好准备
4、遇到自己的贵人
5、获得人生的元智慧


01
35岁之前做完所有的“荒唐事”

人一辈子要做很多的荒唐事,当然,法律不允许的事情是不能做的,这就不要想了。但有些荒唐事不做,你会一直想着。

比如你有一些很奇怪的创意想法,却被人压着不让他做,或者你自己压着自己不做,那你就会想一辈子。

举个例子,有个女生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成为作家。你看她二十多岁写的东西,就能看出她成为作家的可能性不大。但是她一直有一个作家梦,上班的时候她不会很专心。类似的,每个人都有这样稀奇古怪的想法。

但到了一定阶段以后,大家就不能再做这样的荒唐事了。这就是我所说的35岁以前要把荒唐事做完。

比如在美国,男的在结婚以前,大家会给他搞一个告别单身汉的party,在这个party上,很多朋友会跟他说,你现在如果想做荒唐事,赶紧做一次,以后就没有资格做了,这是一个分界点。

甚至有些事情你需要在25岁以前做过一次,比如年轻人要谈谈恋爱,因为你只有接触到异性,才能更好地看清你自己。

如果你想创业,最好在35岁以前做一次,至少你知道能不能做成。很多伟大的公司刚做出来时能不能成功也未可知,甚至大部分都是失败的,但是你至少要做一做。


趁年轻早折腾,但人不能折腾一辈子。等你到了40岁,那时你的父母年纪很大了,需要照顾,你还有家庭,可能还有房贷,如果你再去做荒唐事,一辈子可能就毁掉了。

再比如炒股。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股神,你最好趁早去炒一炒,亏点钱,知道股市的风险有多大,知道如果把自己所有的积蓄亏掉以后,生活是多么的艰难。不过那个时候你还年轻,你还可以去挣钱。如果是到了50岁再去做,房贷还没还完,但钱都炒没的话,失败成本就太高了,以后会过得非常艰难。

所以,人总是不免荒唐,最好以最低的时间成本荒唐,那就是35岁以前。以最后能够重新站起来、重新翻身的时间点去做荒唐事,不要在自己一辈子承受不了代价的情况下去做。

所以第一件事是把该荒唐的事提前做了,省得以后念叨一辈子,觉得自己有一些什么事没有做。



02明白自己的使命

第二件事,要明白你这一辈子到底想干什么。

年轻人一开始换工作换得比较频繁很正常,但是最终你喜欢做什么,必须在35岁之前弄明白。不能换工作换到60岁,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因为这样这辈子可能就没有希望了。

我看过一条新闻,说有一个人高考考了二三十年,都考到快退休了,还在考。这就说明他到35岁的时候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,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反例。

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一书中,讲了一个囚犯,他在30多岁的时候明白一件事——这一辈子的使命是什么。

这个人后来发现了太平洋。以前大家不知道有太平洋,那个时候还没有麦哲伦的环球航海。这个人到了美洲的新大陆,在巴拿马地峡的高山之巅向南眺望,看到了南太平洋的广阔水域,因此他把这片海称为“南海”,而当麦哲伦1520年穿越这片水域之时,竟然神奇地没有遭遇恶劣的天气和暴风,所以他们称其为“太平洋”。

他怎么做到这件事呢?以前他是一个囚犯,有点像一个强盗。后来他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件伟大的事,不畏艰难地这一辈子做这样的事,想去发现黄金国。他在中年的时候做到了这件事。


所以茨威格在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写道:“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,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,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。”

所以,你最好在35岁之前换完工作,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然后做一些准备。不过,为了明白自己的使命,你也不能无限制地试错。

其实人一辈子都在试错,有些人能通过几次试错,知道正确的方向可能更靠近左边还是右边,然后他往那个方向去偏移。还有人是360度地随机试错,通过这种试错找到正确道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。你要学会科学地试错,比如通过从事两次不同的工作,大概明白自己的特长在哪儿。


所以每一次尝试都要非常清晰,不仅仅是钱的成本,还有时间的成本。比如找第一份工作就很重要。第一份工作找得好不好,有时候会决定你一辈子的仕途、事业、生活。

中国有很多岗位人力缺失,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些工作。我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到这个现象,后来他讲,这从本质上来说,这些人的心理是觉得自己读完了大学,一辈子不再想劳动。一些比较辛苦的活,他不愿意去,比如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销售,觉得销售是一个辛苦活,要出差,要跟人打交道,要看人脸色。

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到很小的县城当公务员?因为公务员坐在办公室里,有一点点小权力,不用付出太多劳动。

人类进化到现在,一直在劳动,但是现在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希望一辈子不劳动。你会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,这一辈子的事业是很难成功的。你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,年轻时都是在劳动。


我认为,第一份工作要把握四点:

第一,你要有适当的发展空间。

哪怕这份工作再辛苦,哪怕这份工作收入低一点,也要让自己能够快速进步。

第二,给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师傅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因为刚从学校出来,学了一大堆理论知识,其实很多事还是不会做的,要师傅教。

第三,企业内要有一个公平的发展和竞争的环境。

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你做事的动作是正确的。如果一个单位里,大家都投机取巧,尔虞我诈,你从此会对社会有一个非常负面的看法,会学一大堆坏的动作。

第四,有一个学习的机会,知识要越用越多。

有些人一开始在学校里学了一些新知识,比如搞编程的,前几辈的人用C++语言,后来来了一个学Java的,他学的知识比较新,就能够获得新工作。但是他的知识是会贬值的,今天用Python用得比较多,Java的知识就贬值了。

在美国,很多年轻人找第一份工作都会去四家大的咨询公司。为什么是这样呢?很简单,咨询公司是类似于支付很高薪水的研究生院,它通过一个一个项目,培养你把学校学过的知识变成真正的工作技能。

在这些公司工作很辛苦,没有休息日。但是很多年轻人愿意辛苦这两年,因为在这儿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训练,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够比在学校的时候变得更好,这是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。所以第一份工作你需要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目标,不能光是为了挣钱。



03要为将来能突破天花板做好准备

突破天花板这件事,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讲,一辈子可能是做不到的,但确实还是有很多人做得到。

为什么做不到?有两个原因:

第一个原因,有天花板是一个自然现象,这个现象普通人很难克服。

我们以财富为例,来讲这件事。社会上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围绕着一个中轴正态分布的。我们假定这个假设是对的,看看有多少人的收入能高到足够偏离平均值。

我们都知道统计上有一个叫作“68—95—99.7”的规律。


在这个偏差、误差范围内浮动的人占68%。也就是说,32%的人能够浮动到这个区间以外。其中,还有一半人是往下浮动的,往上浮动的人只有15%,就是说只有15%的人能够明显感到比周围人过得好。

这样一下子人就少了很多,只有六分之一左右,但这还是能做到的。你要是想做到更好的话,就要做到前2.5%。因为两倍误差的浮动范围在这以内的是占95%,在这以外是5%,还要刨去往下浮动的2.5%。这2.5%就是城市中的高收入阶层,比如在国内大厂有一个很好的职位,这样的人是很少的。

前面说,成为前15%的人是一个天花板,成为前2.5%又是一个天花板。绝大多数人是突破不了第二个天花板的。

再接下来就是第三个天花板——超越99.7%的人,成为前0.03%。到这里,就只有千分之三的人能突破了。

现实比这个要残酷,因为无论从职业、收入来讲,还是从财富、社会地位来讲,社会都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分布状态,大部分人是处于金字塔底部的。



以美国社会为例,美国最有钱的一批人有三层:
第一层是亿万富翁(10亿美元),2022年的数量是614人,实际上是614个家庭。今天老有人说什么人身家百亿,其实都是虚的或者吹出来的。
第二层是过亿富翁(1亿美元),有5万人,就是5万个家庭。从600到5万,多了两个数量级,说明顶尖的人是很少的,往下就会多很多。但是5万相对于美国2亿家庭的数量来讲,还是非常少,差不多是万分之二的水平。
第三层是百万富翁,这部分人有1300万。但即便是1300万人,对比美国2亿家庭来看,还是属于金字塔比较靠上的。
绝大部分人和顶尖的人差距是巨大的。如果你属于绝大部分人,很正常,毕竟你看到的成功人士数量是非常少的。

所以先给大家一个正确的预期:如果你努力了很多年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,你不要失望,你就享受生活。其实你身边和你一样的人是非常多的,不用给自己加码、压太大的责任。

有些人天天拼命工作,最后把身体弄坏了,工作效率也没有提上去,原因很简单,他以为他拼命工作,就能够成为前2.5%的人,或者前千分之一的人,实际上做不到。

有些时候,生活和工作要有一个平衡,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。在现实中,能突破天花板的人其实很少。

第二个原因,个人的能力价值在不断衰减。

一个人从踏入社会刚开始工作时,能力是不断提升的,因为你的基础几乎是零,有一点进步,就有一个很明显的提升。

不过,你的能力价值也在不断缩水,会进入半衰期。也就是说,过五年之后,你现在具有的能力能发挥的作用就要除以2,因为出来了很多新的知识、新的工具,但是你不会用,所以你的价值就要除以2。


一方面,你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线性增加的;另一方面,能力的价值会随着时间减半。如果用一条曲线来看,一开始能力往上,相对的价值是往上走的。如果你到一个单位里,能力不增长,价值就会不断萎缩

所以人的晋升一开始也是这样的,前几年晋升得很快,工资涨幅也很高,后来就慢了。因为一开始你的速度是1、2、3这样进步,然后就变成了3.5、3.75这样进步,进步的速度每次减半。

那我们假设这个人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进步,学过数学的都知道,如果每次提升都会减半,从3.5到3.75再到3.875,最后可能到4就到头了。

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。一开始是以代数基数的方式在提升,后来就是减半地提升。

这些人可能连第一级的天花板都越不过。有些能力强一些的人可能好一点,他们一开始冲劲比较足,1、2、3,冲到5,之后可能就是以5.5、5.75这样一个速度在缓慢提升。

这一类人可能冲破第一道天花板,能够当上一个小的技术专家、主管。跟周围人相比,他们已经突破了第一个天花板,但是突破第二个天花板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。

在美国,如果你从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博士毕业,之后到一个大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,你基本上一辈子能得到两次提升机会——从一个研究员到资深研究员,再到杰出工程师。基本上这就到头了。

绝大部分名校毕业的博士,工作十年的时候已经到这个水平了,工作二十年还是这样。

第三类人的进步方式是最理想的。他一开始是指数型进步,2、4、8,然后进入线性进步,9、10、11、12。再往后,他进步的速度就比较慢了,但他的智慧还在不断积累。

举个例子,巴非特的金融知识在后来没有增加什么,但是他的智慧在增加。跟他相比,同样是做投资,其他人的智慧没有在增加。最后,因为他在金融上的智慧不增加,挣钱很快会遇到一个天花板。

怎么能做能成为第三类人?有几个条件:

第一,你的起点要高。

假设一般人的起点是一楼,你找一份工作的起点是地下三层,你走到一般人的起点都要花很多的功夫。除了起点以外,上升的势头需要很快,所以我前几年说年轻人要不辞辛苦地工作,要如饥似渴地学习。

第二,你要终身不断地学习。

很多人到了30岁左右,不太愿意学一些新东西。但你从学校学出来的知识,五年一个半衰期,十年过后,你的知识价值就只剩25%了。如果你想突破天花板,到更高的职级,你就需要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知识。

第三,不但要接受知识,还要接受智慧。

知识是关于我们生存能力的学问,智慧是真正能把你的知识变成你的生活能力。



04遇到人生的贵人

35岁以前,你要遇到你人生中的贵人。成功的人或在历史上有贡献的人,都有他人生中的贵人。有的贵人是他的配偶,有的贵人是他的老板,有的贵人是他的某一个下属。

举个例子:牛顿就有一个贵人,就是他的老师巴罗,巴罗把他带出来以后,还把自己的教授职位让给了他。

爱因斯坦的人生贵人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普郎克。爱因斯坦原本是瑞士专利局的一个专利员,他能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物理学家,和普郎克的提携是分不开的。

贵人去哪儿找?

第一,好的环境。

在好大学里碰到贵人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方大很多。有一位读书读得非常好的女生跟我聊过一件事,她说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的男朋友。我一想,有道理,在这个环境下,你找到一个好的人的可能性很大。


第二,好的师傅,好的领导。

如果你发现你的领导对你比较苛刻、比较坏,趁早换组。如果这个单位是一个很糟糕的单位,趁早换工作。

今天我们的主题说35岁以前要做什么事,因为35岁以前你折腾得起,该折腾的时候你得折腾。很多人逆来顺受,逆来顺受最终就是非洲羚羊的下场——被狮子给吃掉。

为什么拿非洲羚羊做例子?因为这种羚羊有一个特点,就是看到狮子吃自己的同伴,它们还能心安理得地在河边喝水吃草。如果工作环境很糟糕,你的同事被公司老板欺负了,你就知道自己该挪窝了。

不要让命运的铁拳打到你头上时,你才知道挪窝。



05获得人生的元智慧

1.知识靠学习,智慧靠领悟

孔子讲三十而立,而立之时可以做一些事情。四十而不惑,获得了智慧你就不惑了。

智慧不等于知识,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增长,智慧不一定。人类的知识,是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更多的。今天学计算机的人可以拍着胸脯说,关于计算机的知识,自己比30年前那一代从业者懂得多。

医生这种职业更是这样。今天随便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大夫都可以拍着胸脯讲,他比50年前世界上的名医在某一个领域看病看得更好。

但是智慧不一定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多的。今天你可能会发现,一个企业家退休了,把企业交给儿子,儿子的知识比爸爸多,但却把企业管得一团糟。这就是儿子没有学会爸爸的智慧。

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获得,但很难说跟着某个人学智慧。

看完一本书,如果你不去领悟、不去自己尝试、不去用,你就很难将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。所以智慧有时候要靠“悟”,你要不断思考。

现代很多人喜欢接触一些快销的知识,比如列清单。用这种学法是很难悟到智慧的。看完以后要结合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事体会。

比如你看了一本书,里面讲了一些智慧,你就可以把以前自己做的事情,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,看看自己做的哪些事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,做得比较好,哪些事没有做好,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。这是一个领悟。


再一个,亲身实践,你必须要亲力亲为做一些事情,只有这样才能领会。我们通常说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今天读万卷书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,大部分人都可以完成,但是行万里路很多人没有做到。只有真正到了很多地方,接触了很多人,了解了很多和你不同的人的想法,这才是真正的行万里路。

还是以投资为例。我们都讲一个老生常谈的事“股市有风险,投资要谨慎”,这是一个知识。

90%的基金经理三年的表现肯定是做不过大盘的,这是一个常识。但是大家真的体会到这个智慧了吗?其实没有。如果大家真的体会到的话,就不会任何时代都会有90%的基金经理在股市上做不过大盘了。

举个例子,前一阵股市震荡,我一看,就说又有好多人给股市送钱了。这就是典型的“不长记性”。

所以金融上的很多智慧,一定是要进行过一些操作才能获得的。只在纸面上写写画画、模拟操作是不行的。一定要自己真金白银地投进去操作,有了这种切身的体会和教训,一个人的智慧才获得增长。

这也是很多人发现,父母给孩子铺了路,孩子最后不成器的原因——哪怕父母传授他再多的知识,他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智慧。

2.智慧和能力缺一不可

有了智慧以后,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。别人是在茫茫黑夜中探索,你一下子能够看到目标。

能力是你达成这个目标一步步怎么走,有人看到目标在那儿,他走不出去,他没有这个能力。

最后要讲告诉大家,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懂得一个道理:比能力更重要的,是人的品格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品格,那他的道路是走不长的。

朱熹在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说过一句话,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。如果你的能力在不断提升,但是品行没有随着提升,那这有时候不是福报,而可能是灾祸和诅咒。

所以我们要注意,在提高能力的时候,品格要不断提升,这是一种大智慧。好的品格有各种各样,往小了说,做事要持之以恒,不半途而废;往大了说,你要在一个社会里具有正义感。

在社会上也好,在单位里也好,最终走得长、走得远的人,都赢在了品格上。




06总结

最后我做一个总结。35岁以前,哪五类的事情要做完?

第一,你自己想做的荒唐事,最好在35岁以前做了,不要有遗憾,即使你失败了,也能收获一种智慧。

第二,在35岁的时候,一定要想明白这一辈子干什么。

第三,为自己突破天花板来做好准备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上的准备,而是全方位的、各种能力的准备。

第四,你要去贵人比较多的地方找贵人。

第五,你要获得人生最基本的智慧,获得所有智慧做不到,但是你要获得最基本的元智慧。

互动时刻
35岁前,你做完了几件事?还有哪些“荒唐”没来得及做?
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。



 生涯视角:

35岁前尝试荒唐事,是通过试错去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,尽早明白个人优势和短板想突破天花板,要凭借适合自己的好平台,去积累能力和智慧、遇见贵人。


但探索方向不是360°随机试错,如何走出第一步?这取决于你对自己和外界机会是否足够了解。
如果你还不清楚,这份价值199元《职业兴趣探索测评》,或许能帮你更了解自己、找到适合突破的方法。想成为生涯咨询师的同学,可以扫码找班主任进一步私聊。
 前20名 免费名额有限,立即扫码领取👇👇👇


 相关阅读:
当全职宝妈重返职场,她们会经历什么
2022,未来职业趋势是什么?
古典:财务自由?早戒早自由
邢军:谁说“职场女性破不了天花板”?四招帮你解决!

超深度 | 古典2022年中大课:普通人的超级个体之路(演讲全文)
古典:3个建议,送给想成为生涯规划师的你
古典:推荐 4 本让学习力翻倍的经典书(建议收藏)


👇「阅读原文」免费获取专业顾问咨询服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